钢琴五线谱的入门基础知识

2023-09-03 13:13:08 来源 : gzmt998.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工作范文吧小编收集整理的钢琴五线谱的入门基础知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钢琴五线谱的入门基础知识

钢琴五线谱的入门基础知识

  五线谱是世界上通用的一种记谱法,通过在五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属于运用最广泛的乐谱之一。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钢琴五线谱的入门基础知识,希望有所帮助!

  钢琴五线谱的入门基础知识

  钢琴五线谱入门----钢琴五线谱的构成

  用来记载音符的五条平行横线叫做五线谱。五线谱的五条线和由五条线所形成的间,都自下而上计算的。假使音乐作品是写在数行五线谱上,那么,这数行五线谱还要用连谱号连结起来。

  连谱号:包括起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垂直线)和括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括弧)两个组成部分。

  括线分花的和直的两种。

  钢琴五线谱入门----音符和休止符

  用以记录不同长短的音的进行的符号叫做音符。

  用以记录不同长短的音的间断的符号叫做休止符。

  音值的基本相互关系是:每个较大的音值和它最近的较小的音值的比例是2与1之比。

  例如:

  全音符等于两个二分音符,一个二分音符等于两个四分音符;全休止符等于两个二分休止符等。

  钢琴五线谱入门----拍号

  在一段音乐进行过程中,乐音通常会以一定的力度强弱来反复进行,如一般常见的华尔兹舞曲就是以"澎-恰-恰"(强-弱-弱)的三拍子形式来进行,这就是拍号。

  (1):二拍子系统:二拍子系统是以强-弱、强-弱的力度形态进行的拍子系统,常见的二拍子拍号如下:

  在上方的数字代表一个小节有几拍,下方的数字则代表用几分音符当一拍,例如2/4代表一个小节有2拍,用4分音符当一拍;4/4代表一个小节有4拍,用4分音符当一拍。

  (2).三拍子系统:三拍子系统是以强-弱-弱的力度形态进行的拍子系统,常见的三拍子拍号如下:

  例:3/4代表一个小节有3拍,用4分音符当一拍;3/8代表一个小节有3拍,用8分音符当一拍;6/8代表一个小节有6拍,用8分音符当一拍;9/8代表一个小节有9拍,用8分音符当一拍。

  (3).后拍子系统:后拍子系统是前二者的综合运用,常见的有5拍和7拍两种。

  钢琴五线谱入门----谱号

  前面已经讲过,在五线谱上音的位置愈高,音也愈高,反之音的位置愈低,音也愈低,但到底高多少?低多少?却无法确定。在五线谱上要确定音的高低,必须用谱号来标明。这种谱号记在五线谱的某一条线上,便使这条线具有了固定的音级名称和高度,同时也确定了其他各线上或间内的音级名称和高度。

  扩展资料:

  五线谱定义

  用来记载音符的五条平行横线叫做五线谱。

  五线谱,顾名思义是由五条线组成的。的确,是由五条平行的“横线”和四条平行的.“间”组成的,它们的顺序是由下往上数的。

  最下面第一条线叫做“第一线”,往上数第二条线叫“第二线”,再往上数是“第三线”、“第四线”,最上面一条线是“第五线”。

  由于音符非常多,所以“线”与线之间的缝隙也绝对不能浪费的,也就是“线”与“线”之间的地方叫做“间”,这些间也是自下往上数的。同“线”一样,最下面的一间叫做“第一间”,往上数是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

  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1线、上加第1间,下加第1线、下加第1间等。

  谱号有3种:△第一种是G谱号,当G谱号在五线谱的第二线上时,称高音谱号;

  △第二种是F谱号,当F谱号记在五线谱的第四线时,称低音谱号;

  △第三种是C谱号,当C谱号记在五线谱的第三线时,称中音谱号(此处应注意,只有这三种情况下称高中低谱号,在其他线上时,均有不同名称)。

  五线谱为适应不同音域的人声和乐器的需要,应避免过多的加线。

  五线谱中有多种谱表,其中常用的有5种:

  即高音谱表(用G谱号)、低音谱表(用F谱号)、女高音谱表、中音谱表、下中音谱表(后3种用C谱号)。女高音谱表现已不常应用,中音谱表仅用于长号,次中音谱表常用于大管、长号等。此外还有上低音谱表、女中音谱表等。

  五线谱一般分类为:①总谱,记载合奏或合唱的乐谱,由许多单行谱联合组成。

  ②分谱,分别记载每种乐器或每个声部的乐谱。

  ③大谱表,由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联合组成,用于钢琴、管风琴、竖琴及混声合唱等。两谱表中隐伏一条临时加线代表中央C,故又称十一线大谱表。

  五线谱发展历史

  五线谱最早的发源地是希腊,它的历史要比数字形的简谱早得多。在古希腊,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声乐,歌词发音的高低长短是用A、B、C等字母表示的,到了罗马时代,开始用另一种符号来表示音的高低,这种记谱法称为“纽姆记谱法”(Neuma),这就是五线谱的雏形。“Neuma”源自希腊语,意为符号,是用绘图的形式表示的初期纽姆形状。

  这些纽姆符号开关清晰,有时表明一个音,也常常表明一组音,它能够帮助演唱者记忆、了解各种曲调进行特征,但它不能表示音的长短,也没有固定的高低位置,于是后人便划出一根直线,将纽姆符号写在线的上下,以线为中心点,把音固定为F,再根据上下位置确定音高,这种形式称为“一线谱”。

  到了11世纪,僧人规多把纽姆符号放在四根线上,从而确定其音高,这种乐谱称为“四线乐谱”。开始的线谱是用不同的颜色画成的,如红线代表F音,黄线或绿线代表C音)。

  到了13世纪,四线乐谱采用全部黑色线,只是在线的前端写上一个拉丁字母,以表示线的绝对音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雏形。

  由于四线的纽姆乐谱并不能把节奏标出来,因此必须对每个音的长短有精确的确定方法,这就是定量音乐的起因。13世纪,科伦对约翰教学乐僧佛兰克著《定理歌曲艺术》一书首创了黑音符的长度。

  15世纪时,出现了白音符,音符种类也增加了。线谱发展到这种状态时,已基本能记录音的高低位置和音长短。到了16世纪,开始使用划分小节的记谱法,符头也变成了圆形。17世纪,四线谱又被改进为五线谱,经过300年的逐步完善,现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公用的音乐记谱法。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有所推广。

※ 本站内容无隐藏免费浏览,付费只提供可见文章复制和下载,请须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