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歌词内涵与钢琴伴奏的论文
下面是工作范文吧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艺术歌曲歌词内涵与钢琴伴奏的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艺术歌曲歌词内涵与钢琴伴奏的论文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歌曲《乡音乡情》的分析,有益读者加深了解我国艺术歌曲歌词特点和钢琴伴奏音乐元素多样结合的魅力,领略钢琴伴奏与艺术歌曲歌词内涵完美契合的魅力。
关 键 词:艺术歌曲 钢琴伴奏 音乐表现 民族化
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与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
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从一开始就具有既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又注意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的特点。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将中国诗歌文学、中国民歌与欧洲传统技法、中国传统音乐技法,现代创作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风格的艺术歌曲。长期以来,随着多元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本土音乐文化意识逐渐觉醒,肯定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性成为必然。我国艺术歌曲创作在与欧洲文化的不断碰撞的交融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规律。作曲家们在创作艺术歌曲的过程中,努力将欧洲音乐作曲技法和文化审美同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解决了在两种文化交流中存在着创造者与欣赏者之间审美意识形态的矛盾。在借鉴西方音乐精髓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本土性,逐步探索出反映民族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之路,让中国的艺术歌曲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歌词创作中的民族化是中国艺术歌曲的特色之一,其创作手法丰富且具有深刻的内涵。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歌词创作中着重意境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难免有些隐晦之处。在借鉴西方作曲手法的同时,我们要不断地创新,用旋律来衬托歌词情绪,但仅有旋律的弥补往往过于单调,此时运用钢琴伴奏恰到好处地处理,能更巧妙地牵引出歌词的内涵,成为歌词内涵表达的又一方法,使歌词内涵与钢琴伴奏达到完美的契合。
虽然歌曲《乡音乡情》只是我国艺术歌曲作品中的“沧海一粟”,但因为其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我们将以此作为了解我国艺术歌曲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对该歌曲及其钢琴伴奏音乐元素的分析研究,探寻了解这首艺术歌曲歌词的特色,深刻了解艺术歌曲歌词内涵与钢琴伴奏的完美契合。
一、歌词分析
这是一首中国抒情歌曲,它的歌词具有抒情歌曲的特点,是一首抒情诗。歌词中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写,抒发对祖国炙热的热爱之情,感情表达细腻、深刻。
艺术歌曲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根据原诗含义及原诗的抑扬顿挫等进行创作,歌曲所呈现的是作曲家对诗歌的主观看法。而歌词本身就是一首诗,它的音律与音乐的关系密切。一般诗都包含有内在音乐性(一般称为音律)与曲调的音乐性。苏珊·朗格的“同化原则”将歌词同化为音乐的一部分。下面将从思想内容、语言、声韵、结构等方面分析歌词的艺术特征。
1.歌词节奏
中国古典诗词曲,因为都起源于曲,原先有较严格的音律。但新诗的内在节奏单元,不是以一个双音词为大致单位,而是以两个双音词构成的短语为单位,其节奏单元不是顿,而是短语。曲作者们将短语节奏有意调动歌词内部的音乐性。
第一二行的节奏,曲作家将原来十字一句的节律缩短了,将其划分为五字一个单元的短语,在这个五字一顿的节律中,正好可以做一个乐汇。以八分音符为一拍,一字一拍,在第五字的时候,将节拍延长至三拍,有乐汇的呼吸感觉,同时也符合歌词中五字一节律的短语节奏。为了不打破原有诗歌十字一节律的韵味,曲作者将第二个乐汇的重拍放到第一乐汇末,使得乐节完整连贯。两个乐节构成一个乐句。
第三、四、五行都是七字句,曲作者遵循词作者的节奏,将七字为一乐汇,三个乐汇构成一个乐句。
第六至十行,与一至五行的节奏韵律完全相同,在乐曲编配上采取乐段的反复发展手法。
第六七行的节奏韵律,在曲作者同样采用改变诗歌节律的方法来改变诗歌中的音乐性。将原有的九字一句的节律改变为2+2+5的节律,2+2的节律构成一个小节,这就与4/4拍的强弱关系相互照应,两字一节律中有两个强拍。
第七行的节奏韵律,曲作者为了让情感抒发达到高潮,改变了旋律的节拍,用以2/4拍和4/4拍改变歌词的强弱节奏关系,打破了原有诗歌的韵律,这种处理方式让乐曲出现一个小高潮,为乐曲最终的高潮部分做铺垫。
第八、九、十行,曲作者与词作者在节律的处理上基本一致。
2.歌词的结构
歌词是三段式,“起、承、合”都十分明显。
第一部分,起,“我爱戈壁滩沙海走骆驼,我爱洞庭湖白帆荡碧波,我爱北国的森林,我爱南疆的渔火,我爱那崭新的村落。”
第二部分,承,“我爱运河边村姑插新禾,我爱雪山下阿爸收青稞,我爱草原的童谣,我爱山寨的酒歌,我爱那古老的传说。”
在旋律部分,曲作者采用乐段重复的发展手法,体现歌词的起承关系。按照中国古代诗词的结构,多为“起、承、转、合”四部分,然而这首歌词却没有明显的“转”。这种情况下,“转”主要体现在旋律上,曲作者在第二段(承)的最后一句上通过节拍改变、伴奏织体的改变为旋律进入高潮做铺垫。虽然歌词没有“转”作为桥梁,让人觉得似乎有结构上的缺失,但是乐段同头变尾的歌曲创作手法很巧妙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在乐曲的映衬下,这时的歌词往往也有比较明显情绪和语气的变化,以配合旋律转到“高潮”。
二、歌曲特点
该曲具有抒情歌曲的典型特点,节奏(节拍)、速度舒缓而平稳。旋律方面起伏多变而动听,既抒展、宽广又富于歌唱性。力度强弱变化的幅度逐渐加强,由第一段的弱慢慢地进入第一段末的中强,最终在第二段中达到最强点,力度逐渐增强,激动之情迸发而出。该曲的歌词中,所描写的景物跳跃性大,不具备连贯性,由此决定了它的戏剧性,因此在演唱形式上采用独唱的形式,以便于演唱者的自由抒发。全曲表情深细、感染力强、刚柔并济。在技巧的运用上细致、灵活。
三、钢琴伴奏织体音型的分析
1.该曲钢琴伴奏织体的类型
《乡音乡情》的钢琴伴奏的地位和声乐旋律同等重要。钢琴伴奏不只是起和声、节奏衬托的作用,而是用特定的音型或更复杂、更精致的织体来表现歌曲的意境与内涵,主要运用了和声性伴奏的织体及少量的'复调性织体因素,采用带旋律及不带旋律交替的伴奏处理。呈示段的上句、后段第一句、第二句都是加和弦音的旋律。呈示段是不带旋律的和弦伴奏,后段的第二句是加了复调带旋律的伴奏。
2.伴奏音型的运用
《乡音乡情》伴奏音型的选择简约而丰富,其运用类型并不复杂,却包含有丰富而有序的变化,这种伴奏音型布局合理、自然巧妙,充分地与歌曲情绪结合,恰当地烘托陪衬了歌唱。
前奏由带低音和弦式织体烘托出全曲基本情绪。呈示段是对景物的描写,伴奏织体选择带低音的和弦分解琶音,低音采用和弦转位加强低音的层次和逻辑,和弦的琶音柔和了柱式和弦的刚劲,感觉节奏松弛、平稳,具有烘托背景的作用。呈示段的第二句,是不带旋律的低音和弦分解琶音,削弱了旋律,琶音的连续使用更加注重于意境的烘托,最后一小节采用和弦分解八度上行将乐曲的情绪推向高潮。后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第一句左手将和弦分解为单音进行,通过流动的分散和弦音型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渲染内心不可抑制的澎湃和激动。右手采用八度柱式和弦来烘托情绪,伴奏音区的升高以及和弦内部的丰富更加富有铿锵坚定的感觉。左手的柔和与右手的刚劲相互交织,情绪高涨而又细腻。这种恰到好处的处理,使得乐曲情感刚柔并济。第二句伴奏是带旋律单音摇晃节奏和弦音型织体,织体简单清新,这种恰到好处的运用让情绪流露自然细腻。乐曲在带低音和弦式织体伴奏中达到情绪最高点,结束时用同音反复的震音写法,将内心的强烈感情增长。
四、中国艺术歌曲歌词内涵与钢琴伴奏的关系
歌曲《乡音乡情》具有中国艺术歌曲的特征,作品内容丰富,结构短小精湛,采用具有中国诗歌特色的诗歌为歌词,在西方大小调体系下发展乐思。中国艺术歌曲歌词,大多以音乐性、文学性较强的古典诗词或现代诗为主,有些歌词则直接选自名家名诗。中国是一个诗律发达的国家,诗词的历史源远流长,数量庞大。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为中国艺术歌曲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而作曲家努力从形式上把握诗歌的结构、句法语气、节奏、合仄押韵,对内容有深刻的情感领悟,并引起共鸣,从而提高了艺术歌曲的创造能力。一方面,以古典诗词为题材所创作的艺术歌曲,非常注重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高雅气质。在创作上精雕细琢,保持中国诗词清雅高洁的韵味。另一方面,乐与诗水乳交融、浑然一体,音乐语言抒情、流畅、优美、精致,生机勃勃,诗意浓浓。中国当代的新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沿用古典诗词的发展手法。《乡音乡情》的歌词,既有中国传统诗词的特点同时也具有现代新诗的特点。结构采用传统的四段结构,歌词注重意境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但是在诗歌的韵律方面又具有新诗歌的特点。
从乐曲结构、发展旋法来看,这首艺术歌曲表现出曲作者既能驾驭西方作曲技法的才能,又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曲作者使用西方作曲技法之能,来抒写中国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之美。其音乐无论在段落的安排上,还是在和声语言的运用上,都紧紧围绕着整首词的情感来表现。作品将音乐这一灵魂的语言融入到了诗词所表达的情景之中。在旋律部分,曲作者采用乐段重复的发展手法,体现歌词的起承关系。这种情况下,“转”主要体现在旋律上,曲作者在第二段(承)的最后一句上通过节拍、伴奏织体的改变为旋律进入高潮做铺垫。虽然歌词没有“转”作为桥梁,让人觉得似乎在结构上有缺失,但是乐段同头变尾的歌曲创作手法很巧妙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在乐曲的映衬下,这时的歌词往往也有比较明显的情绪和语气的变化,以配合旋律转到“高潮”。
歌词含义与钢琴伴奏的完美结合是艺术歌曲完美演绎的保证。作曲家力求在钢琴伴奏与歌唱、音乐语言与诗词、歌曲内容与时代精神之间达到一种契合。一般情况下,钢琴部分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伴奏,而是与歌唱部分相融合,成为作品整体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同音区,利用不同音色,尽力表现诗的语言,描绘、渲染诗词中的意境和形象。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国,其人文精神不同于西方。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努力在歌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中契合传统文化的精神——意境。因此,作曲家在写作时往往对这二者同时进行构思,努力在钢琴伴奏与歌唱、音乐语言与诗词、歌曲内容与时代精神之间达到一致,从而使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创作手法的探索逐渐成熟和深化,进而拓展其音乐的表现力。
笔者在多年的声乐教学中,体会出钢琴伴奏与艺术歌曲结合的美妙,以《乡音乡情》为例,通过解析歌曲,试图加深读者了解中国艺术歌曲歌词内涵与音乐元素的完美契合,体会到两者和谐地共融共存向我们所展示的和谐之音。由此我们也看到,歌词内涵与钢琴伴奏完美契合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能够加深我们对中国艺术歌曲的词曲、伴奏之间完美契合关系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刘聪,韩冬.钢琴即兴伴奏教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于苏贤编著.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 本站内容无隐藏免费浏览,付费只提供可见文章复制和下载,请须知!※